COMPANY INTRODUCTION
公司簡介
安吉竹境竹業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原竹加工和竹建筑設計施工一體化服務,中國竹產業協會依據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核心技術儲備、項目案例數量、作品所獲榮譽等因素,評選出“竹境”等十家竹產業企業為“中國竹產業十強企業”,“竹境”是原竹建筑行業唯一入選企業。“竹境”掌握原竹加工和竹建筑設計施工核心技術,擁有授權發明專利3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3項,被浙江省科技廳認定為浙江省科技型企業。“竹境”通過與設計師合作和自主設計,近五年來完成了三百余個竹建筑作品,遍布大江南北,為推動原竹建筑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6
年
—————
公司成立于
5000
萬
—————
年產值
80
人
—————
企業規模
100
+
—————
品牌榮譽獎項
BAMBOO SCENeERY CASE
竹境案例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
竹境是中國竹產業協會和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常務理事單位、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湖州市最具創新活力型小微企業,更于2022年獲評中國竹產業協會“中國竹產業品牌十強企業”,是原竹建筑行業唯一入選企業。竹境高度重視原竹建筑的設計,通過與設計師緊密合作和自主設計、通過舉辦“全國高校竹建筑設計建造大賽”等竹文化活動對傳統原竹建筑進行創新,使現代原竹建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截止2024年底,竹境共獲得近20項國際、國內設計大獎,極大的推動了原竹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竹境獲獎項目 本期介紹的獲獎項目 生物自組織花園 榮獲 2024年首爾國際花園展銀獎 “生物自組織花園”竹構由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風景園林系教師沈實現團隊設計,竹結構部分由竹境公司進行深化和施工完成。作品入選首爾市政府組織的2024首爾國際花園展,并在漢江公園落地建成。 首爾國際花園展旨在營造一個適合所有年齡段、所有生物的“全體花園”, 并呈現“自然的韌性”,進而打造花園...
-
竹境是中國竹產業協會和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常務理事單位、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湖州市最具創新活力型小微企業,更于2022年獲評中國竹產業協會“中國竹產業品牌十強企業”,是原竹建筑行業唯一入選企業。竹境從2016年開始,每年拿出營業額的10%投入到原竹處理和原竹建筑技術的研發中,先后攻克了原竹防腐、防霉、防蟲、防火等原竹處理難題,一舉將原竹使用年限從1—2年提高到了20—30年;創新了原竹建筑連接、支撐、功能拓展等傳統技術,使原竹建筑與現代建筑體系無縫融合,而且更美觀、更牢固、更耐用! 截止2024年底,竹境共獲得了18項專利授權,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這些專利體現了竹境在核心技術上的深度創新和突破、在產品應用和功能優化方面的卓越能力! 竹境專利技術 本期介紹的竹境專利技術是 “一種粗細竹材直角連接件”實用新型專利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粗細竹材直角連接件,包括內連接件與外連接件,所述的內連接件外設有外連接件,外連接件與內連接件的兩端通過螺栓配合...
-
竹境是中國竹產業協會和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常務理事單位、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湖州市最具創新活力型小微企業,更于2022年獲評中國竹產業協會“中國竹產業品牌十強企業”,是原竹建筑行業唯一入選企業。竹境高度重視原竹建筑的設計,通過與設計師緊密合作和自主設計、通過舉辦“全國高校竹建筑設計建造大賽”等竹文化活動對傳統原竹建筑進行創新,使現代原竹建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截止2024年底,竹境共獲得近20項國際、國內設計大獎,極大的推動了原竹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竹境獲獎項目 本期介紹的獲獎項目 竹界 榮獲 2024煙雨徽州中國(黃山)鄉村生活美學設計公開賽銀獎 竹界竹建筑位于黃山區新華鄉滄溪村的一片空地上,四面環山且地勢較高,視野寬闊,觀景位置絕佳。但近旁邊多為廢棄的居民樓,建筑原始破敗,是以白墻青瓦為特征的山村。其附近交通欠缺,僅有一條馬路。基礎設施配套落后,需進行一定的完善。 本設計通過創新的設計手法,將圓竹與混凝土相結合打造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建筑的...
-
水之亭位于浙江安吉龍山源遺址公園內,獲得2019第二屆全國高校竹設計建造大賽三等獎。由湖南大學設計團隊設計,竹境負責施工。水之亭的定位為垂釣中心,占地203.71㎡,建筑面積141.81㎡,主要為游客提供垂釣、休憩及觀景空間。主體建筑功能以休憩為主,小部分用于儲藏,設置室內外座椅。室外沿水岸邊設約24米長的垂釣平臺,用于垂釣及觀景。 水之亭竹建筑取義太極陰陽圖,面水為陰,靠山為陽,陰陽調和,尊重山水原態。人游于山,魚棲于水,契合垂釣中心集休憩與釣魚為一體的功能設想,體現垂釣游玩者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交融的理念。 主體竹建筑提煉魚在水中游動的姿態,象形太極圖中陰陽魚。體塊相互咬合,既有陰陽之分,又相互調和。形體端部自然流動出魚尾之態,與山水交融。 空間內部以精妙的交錯設計打破了傳統格局的單調,室外垂釣平臺形體與水岸曲線呼應,猶如魚尾擺動在水面泛起的漣漪。站在岸邊遠眺,平臺仿佛從水中生長而出,與粼粼波光、搖曳的水草相映成趣,將建筑的生命力融入了自然的呼吸之中。 &nb...









